Translate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神話學》的由來與目的

當時我正試圖定期就法國社會所蘊涵的一些(流行)神話進行反省。......這些省思的出發點,常是看到我們的報紙、藝術和常識領域成為現實所包裝的一種自然法則(nature)時,心生不耐所致。
在我們當代情景所賦予的各種解釋中,我討厭目睹自然和歷史在每個環節中混淆視聽,我要一路追踪,在每一件想當然耳的情節之中,鎖定意識形態的濫用,而它們在我的眼裡正潛伏在某個角落。......神話的概念對我而言,似乎就是要解釋這些冒牌事實的幾件事例。
——節錄自《神話學》初版序


羅蘭·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正是歐美流行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他的作品裏表達出一種必須創出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這些包含在事物中及其媒介再現中的訊息。(解神話)巴特廣泛地運用了索緒爾從語言學中發現的符號學概念,而發展出他獨特的符號學架構,為一個又一個流行文化事件做出詮釋。由此這一分析方法才開始在學術界流傳。
——節錄自《神話學》導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