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的理論建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羅蘭.巴特受到馬克思主義和沙特的存在主義影響,討論主題是寫作、歷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時的代表作品包括《Writing Degree Zero》、《Michelet》、《The Mythology》。
第二個階段
他以Saussure結構語言學中的發現為基礎,發展出「文學的結構主義科學」,1960年代,他的作品呈現了他在符號學和結構主義方面的研究結果,他稱此時期的作品為:具有陶醉感的科學性夢想 ( euphoric dream of scientificity );此時期的代表作品為《On Racine》、《Criticism and Truth》、《Crititical Essays》;但這時的成果更清楚地體現在他應用符號學來研究非語言符號系統的作品《Elements of Signs》、《Fashion System》。
第三個階段
可視為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轉向,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S / Z》、《The Pleasure of the Texts》,以及繼《On Racine》初次嘗試精神分析取向之後,進一步將之發展的《Sade / Fourier / Loyota》;這時候的羅蘭巴特,對文本的多樣性相當有興趣。
第四個階段
就是1970-1980年代,主要代表作有《Empire of Signs》、非傳統形式的自傳《Roland Barthes》、《A Lovers Discourse》、和他的最後一本書《CL》,這個階段的羅蘭巴特,將自己呈現為一個註解者更甚於一個分析者、批評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