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人們容易被神話蒙蔽的原因

(圖片轉載自網絡)

巴特認為,神話得以蒙蔽大多數人的眼睛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視神話為符號學系統,而將它作為一種歸納系統。因此只要有一種等值,他們將只看見因果過程。

例如人們往往會以為資本主義和民主之間、私有財產和自由之間、美國和正義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建構神話的目的


(圖片轉載自網絡)

神話既然是人所造出來的,那麼,為什麼人們需要製造神話? 透過神話,他們可以得到什麼
好處,達到什麼目的?這是羅蘭巴特《神話學》中必須掌握的概念。

在書中,巴特提到:神話是站在對的人那邊 ( myth is on the right ),神話正是由這些「對
的人」所創造的,他們藉由神話,將自己變成「對的人」。

這裡解釋了羅蘭巴特時代裡,人們建構神話的真正目的——就是透過神話既得利益者的位置和權力合法化,並將社會決定的意義偽裝成自然形成的,藉此將世界維持在符合
布爾喬亞階級利益的狀態,無形地操控社會大眾,從而保障其權力的穩固性。

而在現今資本主義社會下,神話的建構則往往與消費概念掛鉤,透過神話將人們美好的生活願望與商品結合,從而鼓吹消費意欲。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資產階級與神話建構的關係

羅蘭巴特所使用的社會結構,大致將法國現代社會區分為三個階級:布爾喬亞(資產階級)、小布爾喬亞(小資產階級)和普羅(普羅大眾)。

巴特認為當中的社會程序,其實便是布爾喬亞階級利用偽意識進行社會控制,以及普羅階級的布爾喬亞化。《神話學》便是分析布爾喬亞意識形態如何用接近匿名的方式,被強加在所有社會階層之上。

例如在一些補習社的廣告中,重點在於當中的服裝,那些補老師所穿著的是晚禮服、西裝等,這些全都是資產階級的服飾。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面,資產階級擁有話語權、權力,而他們扮演資產階級的話,就能增加他們的說話之說服力。這個廣告安排老師穿著這些衣服,從而建立他們資產階級的權威性形象,加強他們是高級的、專業的說服力,令學生自然地相信這個神話。


   

其實穿著西裝、晚禮服就等於資產階級,這本來就是另外一個神話。資產階級將自己的生活文化以神話的方式傳播,從而影響了大眾的意識形態。

我們的思想都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神話操控著。因為神話只是敘述,沒有解釋過為何那些衣服就代表資產階級,使人們覺得它是自然的而相信它。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建構神話的方式

(圖片轉載自網絡)


神話如何能夠令歷史變成自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對此,巴特做出了適當的回應:神話既未隱藏也未誇張什麼:它扭曲;神話既非謠言亦非告解:它是一種改變。......神話只陳述事態而不解釋,談論事實而不論證。......透過將複雜的人類行為簡化,令受眾覺得它是自然、合理,無需置疑,最終促使其所倡導的意識形態得以正當化和永恆化。」通過上述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神話化的過程,原來就是透過單純的陳述並置事物而不作任何解釋論證,結果令人們產生一種自然的感覺。它給予一種清晰度,但不是解釋的清晰,而是事實敘述的清晰,從而令一個原本由人所建構出的虛假事實,無形中轉化為自然。

以黑人軍人的個案為例,神話不否認事件(法國帝國性是杜撰的殖民主義特質)的偶然性和歷史性,相反是談論它們,純化它們,使它們顯得無知,從而給它們一種自然和不朽的正當化。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神話的功能

神話的最大功能是將歷史變成自然。

神話掏空現實,令歷史意圖正當化、概念自然化、偶然性變得不朽。它具有讓事物現在的狀態被人們接受為「它們本應如此」的力量。它將意義轉化為形式——語言掠奪。

巴特:「神話是一個被竊後失而復得的言談,只不過,被歸還的言談已經不是當初被竊的模樣;當它被歸還時,它並不在原來的位置上。」.

巴特表示,由於神話乃是奠基於歷史選擇的一種言談而非事物的本質,有其歷史基礎。而將現實轉換成言談的是人類,故人類得以掌控神話語言的生死。因此,巴特認為神話有其壽命限制。故而,沒有不死的神話。因此,巴特認為,神話的最終狀態乃是成為「被竊的語言」。除了處於「倒退的符號學系統」的詩和「完整的語言」-數學的語言之外,所有的語言都將被神話以另一種方式借用。而這種情況的產生導因於語言本身在概念上的抽象性格。這種抽象性格得以讓神對語言進行轉換。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神話的本質

圖片轉載自網絡

羅蘭·巴特:神話不過是無盡的,不疲憊的誘取,邪惡而無彈性的要求所有人以這個形象認知自己,不朽但有期限,擁有一天就像擁有一輩子。

他提出神話具有四個特質:

  • 虛偽性
  • 去政治化
  • 具有明顯的動機
  • 與特定的意識形態聯繫在一起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何謂神話?



說起神話,人們可能會想到希臘神話、成龍與金喜善的
傳統神話的意義與本質:
遠古時代人們對世界萬物的想像而建構出來的虛擬故事。
由人所建構出來的,因此是歷史性的而非真實、自然的存在。


羅蘭巴特在《現代神話》對神話的定義:


1. 神話是一種言談、一種傳播體系、一種訊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種形式而不是一件物體、一個觀念、一種想法。


2. 神話並非憑藉訊息對象來定義,而是來自神話說出這個訊息的方式


3. 這是一個二次度的記號體系。第一次度體系中的記號,也就是說概念和意象間的結合整體,在第二次度的體系中,變成只是符徵。


神話所關注的不是內容,而是形式。因此解讀神話關鍵在於它怎麼講及語言符號中的意義是怎麼被傳播。


神話是由一個已經經過加工而適用於傳播的素材所構成,並非單單指涉任何一種的言談,由口頭發言、描繪、寫作、甚至報告、電影、照片、運動、表演和宣傳都可以,因此神話可以從任何意義中發展它的第二秩序綱要,賦予它的意指作用。簡而言之,神話是一種加諸於純粹物質外的社會用途。

每件事情都可以是神話。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傳統神話與羅蘭巴特所謂的「神話」

Venus and Adonis by Titian,圖片轉載自網絡


說起神話,人們往往會想到希臘神話中眾多的英雄與天神故事,這些都是遠古時代人們對世界萬物的想像而建構出來的虛擬故事,而由於是由人所建構出來的,因此是歷史性的而非真實、自然的存在。這便是傳統的神話意義與本質。

然而,羅蘭巴特筆下的神話,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與傳統神話有著相同的本質,都是由人所建構出來,但並不是故事,而是一種概念,目的也並非為了解釋世界。

他在《現代神話》對神話有三個定義:

1. 神話是一種言談、一種傳播體系、一種訊息、一種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種形式而不是一件物體、一個觀念、一種想法。

2. 神話並非憑藉訊息對象來定義,而是來自神話說出這個訊息的方式

3. 這是一個二次度的記號體系。第一次度體系中的記號,也就是說概念和意象間的結合整體,在第二次度的體系中,變成只是符徵。

他指出,神話是由一個已經經過加工而適用於傳播的素材所構成,並非單單指涉任何一種的言談,由口頭發言、描繪、寫作、甚至報告、電影、照片、運動、表演和宣傳都可以,因此神話可以從任何意義中發展它的第二秩序綱要,賦予它的意指作用。簡而言之,神話是一種加諸於純粹物質外的社會用途,所關注的不是內容,而是形式。因此解讀神話關鍵在於它怎麼講及語言符號中的意義是怎麼被傳播。

在羅蘭巴特的理論中,每件事情都可以是神話。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神話學》的由來與目的

當時我正試圖定期就法國社會所蘊涵的一些(流行)神話進行反省。......這些省思的出發點,常是看到我們的報紙、藝術和常識領域成為現實所包裝的一種自然法則(nature)時,心生不耐所致。
在我們當代情景所賦予的各種解釋中,我討厭目睹自然和歷史在每個環節中混淆視聽,我要一路追踪,在每一件想當然耳的情節之中,鎖定意識形態的濫用,而它們在我的眼裡正潛伏在某個角落。......神話的概念對我而言,似乎就是要解釋這些冒牌事實的幾件事例。
——節錄自《神話學》初版序


羅蘭·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正是歐美流行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他的作品裏表達出一種必須創出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這些包含在事物中及其媒介再現中的訊息。(解神話)巴特廣泛地運用了索緒爾從語言學中發現的符號學概念,而發展出他獨特的符號學架構,為一個又一個流行文化事件做出詮釋。由此這一分析方法才開始在學術界流傳。
——節錄自《神話學》導讀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羅蘭巴特《神話學》一書簡介





















《神話學》一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份的標題為流行神話,收集了巴特在50年代中期寫的大量神話隨筆。巴特從符號學的觀點,對當時法國社會中的流行神話提出反省與批判,文章題材很廣,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一部電影,一場表演,一場展覽,甚或報章雜志上的一張相片等等。 

第二部份標題為現代神話,是一篇符號學的專論。在這裏,巴特將神話視為一種言談,一種符號體系,一種被竊的語言。他用符號學的結構來解析神話的概念,讓讀者清楚的看到在流行文化中的神話及其發展建構的軌跡。可以說是第一部份「流行神話」的方法論,作為全書的理論說明。兩部分相互對應。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羅蘭.巴特理論建構的四個階段

羅蘭.巴特的理論建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羅蘭.巴特受到馬克思主義和沙特的存在主義影響,討論主題是寫作、歷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時的代表作品包括《Writing Degree Zero》、《Michelet》、《The Mythology》。

第二個階段

        他以Saussure結構語言學中的發現為基礎,發展出「文學的結構主義科學」,1960年代,他的作品呈現了他在符號學和結構主義方面的研究結果,他稱此時期的作品為:具有陶醉感的科學性夢想 ( euphoric dream of scientificity );此時期的代表作品為《On Racine》、《Criticism and Truth》、《Crititical Essays》;但這時的成果更清楚地體現在他應用符號學來研究非語言符號系統的作品《Elements of Signs》、《Fashion System》。


第三個階段

        可視為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轉向,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S / Z》、《The Pleasure of the Texts》,以及繼《On Racine》初次嘗試精神分析取向之後,進一步將之發展的《Sade / Fourier / Loyota》;這時候的羅蘭巴特,對文本的多樣性相當有興趣。


第四個階段

        就是1970-1980年代,主要代表作有《Empire of Signs》、非傳統形式的自傳《Roland Barthes》、《A Lovers Discourse》、和他的最後一本書《CL》,這個階段的羅蘭巴特,將自己呈現為一個註解者更甚於一個分析者、批評者。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羅蘭.巴特的的著作


羅蘭.巴特的著作包括《神話學》、《流行體系》、《符號學美學》、《符號帝國》、《戀人絮語》、《作者之死》、《S/Z》及《明室》等等。《神話學》及《流行體系》與神話學有關;《符號帝國》和《符號學美學》是有關符號學的作品,《戀人絮語》、《作者之死》及《S/Z》是解構主義的作品;《明室》則是講述攝影的。羅蘭.巴特作品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在文化界具有一定的地位。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生平簡介

1915年11月26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瑟堡。
1916年10月26日,父親路易.巴特於北海戰役中陣亡,隨後跟隨母親遷往法國西南小鎮巴榮納度過童年。
1924年,母親帶著他和哥哥搬到巴黎居住,並接受中、小學教育。
1934年左肺嚴重患病。
1935-1939年,就讀於巴黎大學,主修古典文學,修讀法國文學、拉丁文及希臘文等科目。1939年起,於多處擔任中學教師。
1941年10月,肺結核病覆發,在巴黎學生療養院進行第一次長期療養。
1943年7月,肺病蔓延到右肺,進行第二次長期療養至1945年。
1946年2月末,肺結核痊愈。
1948年,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法國文化中心擔任圖書館助理,接著擔任教師,隨後成為布加勒斯特大學講師。
1949年,轉往埃及亞歷山大大學擔任外籍教師。
1950年,返回巴黎,與母親共住塞爾萬多尼街11號,任職於出版社、學院與學術機構。
1952年,進入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從事辭彙學與社會學的研究。
1960年代晚期,到日本和美國旅遊,建立名聲。
1976年,巴特以其欠缺研究生資歷的背景(據說50年代末列維·斯特勞斯還曾否定過巴爾特參加研究生論文計劃的資格),在米歇爾.福柯推薦下,得以破格進入最高學府法蘭西學院,擔任法蘭西學院的文藝符號學系主任,挽臂隨其步入就職講演大廳的是其母親。8個月後,與其廝守一生的母親過世,巴特頓失精神支柱。
1980年2月25日下午3時45分,在出席社會黨領袖密特朗招待文化界名人午餐會後,巴特和幾位政治家在穿過法蘭西學院門口的學院路時,被一輛洗衣店的小卡車撞倒。不久,傷勢即有所好轉,且能接待來訪者,但在3月26日,時當盛年的巴特卻突然逝世(有人認為他是「自願」隨母而去)。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誰是羅蘭巴特?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是二十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文藝理論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在符號學,精神分析批評、解釋學、結構主義及解構主義等領域有卓越建樹,被學界公認為法國文學符號學和法國新批評的創始人。